1949年10月,王尚荣,这位当时担任青海军区副司令员和第一野战军副军长的军官,正在西宁积极参与与马步芳军阀的激烈斗争。与此同时,在王尚荣的故乡——湖北石首调关镇,一位区委工作人员偶然在一份报纸上看到王尚荣的名字,便立刻激动地拿着报纸去找了当地的鱼贩王光尧,并兴奋地告诉他:“你儿子王尚荣现在在青海当上大官了!”
王光尧听后却一头雾水,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名字叫王尚寅,而不是王尚荣。他起初怀疑区委工作人员可能搞错了,毕竟他已经18年没见到儿子了,甚至没听说王尚寅有更改名字的消息。工作人员虽然不敢肯定,但还是建议他写信向王尚荣确认一下。
于是,王光尧回到家,心神不宁地整理好家里的事情,找来了女婿—一个勉强识字的年轻人,请他代自己写信。信中写道:
“王尚荣司令员,我是在报纸上看到您的名字,内心非常亲切。18年前,我们湖北石首调关镇有个叫王尚寅的小伙子,大家都叫他‘九斤’,他的父亲便是我——王光尧。王九斤当年是跟着贺龙参军参加革命的,从此我们一直没再收到他的消息。请问您是不是认识他呢?”
展开剩余82%王光尧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,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,眼中泪光闪烁。他希望能得到儿子的消息,渴望知道他的安危。“王司令员,您真的是王九斤吗?”信尾的这句话,情真意切,充满了父爱的期盼。
信寄出后,王光尧和家人都紧张地等待着回信。每当看到送信员的身影,他都会不自觉地留意。终于,大约一个月后,回信来了。信中确认,王尚荣确实就是当年从石首走出的“王九斤”,而且这些年他一直在想着家乡,只是革命事业还没有完成,作为我党我军的高层指挥官,他暂时无法回家。
得知儿子的消息后,王光尧激动不已,决定前往西宁,亲自与儿子团聚。几天后,带着家乡的土特产,王光尧和女婿踏上了前往西宁的旅程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舟车劳顿,他们终于抵达了这片荒凉的西北大地。王光尧终于见到了已经18年未见的儿子王尚荣。
尽管父子久别重逢,王尚荣由于工作繁忙,寒暄几句后便匆匆投入到自己的公务中。而父亲王光尧只能默默地注视着儿子离去的背影,内心充满了对儿子的疼爱与牵挂。
1950年底,王尚荣因工作需要回到北京,向中央军委汇报与马家军的战斗情况。汇报结束后,军委首长告诉王尚荣,建议他到南京军事学院进修,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。王尚荣出生贫寒,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,此时获得深造的机会,让他异常兴奋和感激。
这天,王尚荣主动找到老首长贺龙,告知自己即将去学习的决定。贺龙拍着他的肩膀,鼓励道:“尚荣,记住,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你的信任!你要好好干!” 王尚荣感激地点头,向贺龙敬礼。当王尚荣准备离开时,贺龙突然提出建议:“你可以回家一趟,趁现在的形势好多了,去看看家人,尽尽孝道。” 这一番话,让王尚荣深感温暖。
12月7日,王尚荣带着妻女和几名工作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调关。在当地,区政府的领导石志坚和乡亲们热烈欢迎了他们的到来。大家纷纷呼喊着王尚荣的“小名”,气氛十分热烈。稍作休息后,王尚荣便迈步前往自己曾经的老屋。
途中,王尚荣遇到了年迈的父亲,看到那久违的面孔,他情不自禁地跪下,长呼一声:“爸!” 当他回到家后,母亲迎接着他,母子俩紧紧相拥,眼泪不禁滚落。
这时,王光尧家里已经围满了乡亲们。警卫人员出于安全考虑,想要劝说一些人离开。但王尚荣立刻制止了他们:“没关系,都是乡亲,他们来就接待,哪里有主人赶客的道理?”
第二天,王家办起了流水席,村里的几位老年人向王光尧祝贺道:“三爹(王光尧的俗名),还是你家祖坟埋得高。儿子大难不死,衣锦还乡,真是可喜可贺!” 王光尧乐得合不拢嘴,不停地说着感谢。
王尚荣在家乡待了几天后,便准备返回北京。临行前,他把自己穿的皮袄送给了父亲,叮嘱他保暖。此外,他还给家人和亲戚送去了几件羊皮大衣,都是他从青海带回来的特产。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,王尚荣还留下了100元钱,这在当时可是相当贵重的数目。
临别时,王光尧为了感谢贺龙对儿子的栽培,特地买了些家乡特产,叮嘱王尚荣带给贺龙。王尚荣欣然答应了,然而这一次分别,却没想到成为了永远的告别。
1959年4月,王尚荣已经是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,再次回到家乡探亲。这一次,主要是为了给已经去世一年的父亲扫墓。王尚荣到家后,详细询问了父亲的去世经过。原来,由于长期操劳,王光尧早早就患上了多种疾病,最终在1958年洗澡时突发病情去世,享年66岁。当时,王尚荣正在西藏前线指挥作战,因军情紧急无法回家,只能让弟弟王尚桂处理父亲的后事,并寄回了150元安葬费。
第二天,王尚荣带着妻子一同前往距家8里的罗盘山,祭扫父亲的坟墓。在那里,王尚荣跪在父亲的墓前,泪流满面地大喊:“父啊,儿来迟了!”祭扫完毕,王尚荣在亲人的搀扶下回到家中。
此时,一位远方的亲戚闻讯赶来,请求王尚荣为他安排在北京的工作。王尚荣直言不讳地告诉他:“现在北京的工作不好找,国家正计划将一部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。” 他还提到,连自己的弟弟王尚桂都没有资格带人去北京。这位亲戚无奈,只能离开。
这次回乡,王尚荣只待了五天。加上第一次回家时的六天,这一生中他两次回家,合计的时间也并不多。然而,为了国家和军队,王尚荣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,父母对他的选择始终全力支持。对于王光尧来说,能为新中国贡献出这样一位虎将,已经足够让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辉优配-股票配资资金打入谁账户-股票配资平台哪个可靠-股票杠杆哪个平台好用一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